撥打電話時,您是否擔心“隔墻有耳”?傳輸文件時,又是否憂慮數據被途中“截胡”?
如今,這些顧慮正隨著量子信息技術“飛入尋常百姓家”而逐漸消弭。
作為“十四五”規劃重點布局的前沿科技,量子信息在國家戰略引領下成果迭出:2016年,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“墨子號”;2017年,全球最遠距離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“京滬干線”全線貫通;今年,我國更首次實現跨越亞非、距離上萬公里的星地量子通信……
曾經遙不可及的“國之重器”,如今已悄然融入尋常生活的脈絡。
現在,只需為手機換上一張量子安全SIM卡,即可一鍵撥通加密電話;重大賽事期間,“OTN量子加密專線”為海量數據全程護航;甚至連每一次公章啟用,都可通過“量子云印章”留下不可篡改的量子印記……
這一切安全賦能的背后,站立著一支量子“國家隊”——中國電信。
技術拓荒,定義“量子密碼”融合新路徑
“國家隊”自有“國家隊”的格局與擔當。
中國電信牽頭承接國家“科技創新2030”量子通信重大項目,于2023年首次提出融合QKD技術的分布式密碼系統新架構,一舉攻克系統架構、密鑰派生、安全協議等五大關鍵技術。2024年,相關成果高質量通過專家組中期評審。面對同年8月NIST發布的首批后量子密碼(PQC)國際標準,研發團隊迅速響應,于2025年5月在全球首發QKD與PQC融合的分布式密碼體系,樹立起技術融合的新范式。
中國電信在量子與經典通信融合方面同樣走在世界前列。早在2017年,便成功實現全球首個商用量子密鑰分發(QKD)系統與8Tbps大容量波分系統的共纖超長距傳輸。2024年,團隊再次刷新全球現網共纖最遠傳輸紀錄,成果獲光通信頂級期刊《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》收錄。同年,推出全球首款商用QKD光傳輸一體終端,真正破解了QKD與經典光網絡融合組網的現實難題。
截至目前,中國電信已參與制定量子領域國內外標準30余項,其中主導國際標準6項、國家及行業標準10余項;累計申請相關知識產權350余項,已獲授權發明專利120余項,持續以創新實力引領行業發展。
基建開渠,打造“天地一體”安全新底座
這份擔當,不止于技術拓荒,更在于將量子科技真正鑄入國家發展的底座。
2024年,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聯合發布《關于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》,明確將量子信息基礎設施納入“新技術設施”,為其發展注入國家層面的堅定信號。
依托“科技創新2030”重大項目的成果轉化,中國電信率先構建量子安全新型基礎設施整體方案。該架構以“天地一體量子密鑰分發網絡”為脈絡,以“分布式量子密鑰資源池”為核心,以“量子密碼監管平臺”為中樞,采用全球首創的QKD與PQC融合密碼體系,具備端到端抗量子計算攻擊的能力,為實時通信、數據資產、身份認證等核心場景,提供高可信的量子密鑰與認證服務。
中國電信正構建天地一體量子安全基礎設施。中電信量子集團供圖
這一新型基礎設施具備真安全、廣覆蓋、全開放、強監管四大特征,不僅有效突破QKD密鑰傳輸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瓶頸,更實現密鑰服務全程可管、可控、可溯,全面保障安全、可靠與合規。
如今,合肥、上海、北京、廣州等城市量子城域網已相繼建成,重點城市間初步實現互聯互通。量子安全基礎設施,正成為中國電信打造“量子+”產業新動能的關鍵底座,在數字時代構筑起堅實的代際優勢。
產業播種,催生“萬樹繁花”應用新圖景
“國家隊”的使命,不僅在于攀登科技高峰,更在于將頂尖技術融入千行百業、賦能萬家燈火——讓量子科技真正由“國”入“家”,為民生所用。
作為我國量子產業發展的主力軍,中國電信將量子安全能力深度融入用戶場景,推出“量子+通話”“量子+云網”“量子+平臺”等一系列創新產品。目前,已有20多款“量子+”產品逐步走向市場,覆蓋政務、政法、應急、金融、醫療、制造等十余個行業,在真實場景中落地生根、開花結果。
“量子密信”作為全球首個量子加密安全通話與辦公應用,已成熟應用于多個領域,用戶規模接近600萬;在重大活動通信保障中,量子加密對講屢建奇功,從九三閱兵到冬奧會、亞運會,全程構筑安全通道;2025成都世運會期間,中國電信打造全球首條重大賽事OTN量子加密專線,實現數據全程無憂傳輸;航空管控系統也迎來突破,全國首個標準化量子OTN商用項目成功落地;“量子云印章”已在政務審批、鄉村治理、企業管理等場景中試點應用,覆蓋全國3000多家單位,讓每一次用印皆可追溯、不可篡改……
在此過程中,中國電信傳統通信運營商的身份,正被全面重塑。
從2019年超前布局量子產業規劃,到2020年成立國內首家央企量子公司;從2023年注資30億元組建中電信量子集團,入選國資委“啟航企業”、工信部“未來產業領軍企業”,到2024年發布2030行動方案,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;再到2025年戰略控股國盾量子,實現產業鏈深度布局與生態融合……
一步步扎實的腳印,見證了中國電信從技術追趕到產業引領的跨越。未來,這支“國家隊”將繼續以看不見的量子密鑰,為每一次數字連接,筑起看得見的安全屏障。(陶偉、鐘新亮)